近年来,江苏省南京市以习关于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指示为指导,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在市域内绘就“山水城林”与市井烟火交相辉映的“南京样本”。本文以南京城南历史城区为例,探寻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更新的实践路径。
政府主导部署。建立政府主导工作机制,始终坚持“保老城、建新城”战略,实施老城“双控双提升”:控老城人口规模、控老城建设强度,提升城市功能、提升空间品质。
老城整体保护。保持原有的山脉水系格局,重点保护“三条历史轴线”“四重明代城郭”,从总体格局上保留故都遗韵。城南地区再现了六朝及南唐时期的都城中轴线。它既是南京城南地区中轴线,又是传统的商市区。在这条历史中轴线上,中华门瓮城、瞻园、内桥等都是独具特色的文物保护景点。以秦淮河为轴,明城墙为屏,雨花台为障,串珠成链,整治一片,收获一片,成效一片,让老百姓共享老城更新成果。
修缮活化利用。把纳入历史城区范围内的建筑高度控制在35米以下,有些地段甚至要控制在12米以下。遵循修旧如旧、能用尽用的原则,对新建、扩建建筑高度、体量、色彩、材质实行管控,最大程度保障原有建筑的完整性。
老门东的“生活美学”。老门东的街道景观元素主要由空间、壁面和街面组成,主巷、次巷、支巷的空间层次分明。街道总体呈现出错落有致的传统“鱼脊骨式”的街巷肌理。青砖、灰瓦、石板路,道路多为2~6米宽的小道,数十条小巷纵横交错,建筑形式多为重院式传统民居,整个建筑中轴线对称,天井、院落、门廊别具特色,古建筑融入精致的景观绿植,一跃成为网红打卡地,具有典型的南方市井民居魅力。
小西湖的“留骨增肉”。小西湖因明代戏曲家徐霖的私家园林“快园”内有一个风景优美的小湖而得名,该历史风貌区占地4.69万平方米,原有810户居民、25家工业企业单位,曾是典型的城中村。更新改造采用“公房腾退、私房收购或租赁、厂企房搬迁”的路径,400余户自愿迁出,降低片区人口密度,释放建筑空间,也提升了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水平。更新注重对原居民的活态保护,让居民的意愿变成“图纸”,推出共享院落等系列创新之举。
城墙博物馆的“消隐与并置”。中华门外的城墙博物馆以3层夹丝中空玻璃幕墙营造半透明界面,建筑体量“消隐”于城墙脚下。2024年南京城墙(含全线景区)全年游客接待量达665万人次。作为城墙申遗的配套工程,南京多次开展实地调研和现场勘查,因地制宜、独具匠心地设计和研发了具有南京城墙鲜明特色的监测预警平台,从而实现了“变化可监测、风险可预报、险情可预控、保护可提前”的预防性保护管理。
周处读书台的“IP(知识产权)唤醒”。周处读书台“山水人文苑”是南京第三批城市更新试点项目,地处南京老城东南隅,东、南两侧与明城墙毗邻,项目总用地面积约19000平方米。地块更新后,将以游览路线进行多维串联、便捷通达,营造一处与“老门东”及“夫子庙”互动连片的文旅IP,增强地块整体活力。
业态重构消费场景。如今的老城南,既有“古”的韵味,又有“新”潮气象。汇集了历史建筑、传统街巷、非遗展示、旧时生活场景,也集聚了年轻人喜爱的创意茶饮、潮玩文创、沉浸式体验、个性化展示。“跟着苏超游南京”“Hello南京·读‘宁’千遍不厌倦”南京文化旅游节等创意活动中,人们在时尚消费中触摸历史的肌理,感受市井烟火与文艺新潮的碰撞,让“老城南·新国潮”焕发新活力,受到青年客群的喜爱。
非遗点亮城市烟火。秦淮灯会延续1700余年的灯彩技艺,从1986年开始至今从未间断,持续时间长,堪称中国灯会的标杆。在门东历史文化街区,南京白局、金陵琴派等非遗展演已融入青砖黛瓦的日常场景,使传统文化成为可感可知的街区生态。
给历史“留痕”,为城市“铸魂”。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不是尘封的档案,而是流动的盛宴。南京用“绣花功夫”修复城市肌理,用“数字智慧”激活文化基因,用“文旅融合”升腾人间烟火,让“六朝烟雨”与“现代摩登”在同一时空交相辉映,努力把“千年文韵”转化为“时代澎湃”,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