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建始县官店镇战场坝村,菜油加工厂内机器轰鸣,金黄的油菜籽经过筛选、压榨、精炼等工序,变成一桶桶清亮的菜籽油,刚下线就被周边的商户和百姓订购一空。
这个由村集体经营、村民共同参与的加工厂,让村里的油菜产业从的观光、卖籽,延伸出了更具附加值的产业链,成为村庄产业蝶变的又一鲜活注脚。
战场坝村通过盘活闲置土地、动员闲散劳力、壮强村集体经济的创新实践,将千亩荒田变为“黄金地”,带动村民人均增收超万元,村集体年收入从零跃升至20万元,书写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
曾经,战场坝村产业发展一度陷入“各自为战”的困境。村民分散种植油菜、毛豆等作物,缺乏统一规划和指导,种植技术参差不齐,产品销售渠道狭窄,收益寥寥。
2023年,合村并组后,面对无资产、无土地、无资金的“三无”困境,战场坝村党支部立下“军令状”:党员带头,破釜沉舟。11名村“两委”干部及工作人员以个人名义贷款55万元,签下“赚了归集体、亏了自己担”的“君子协定”,用全部身家为产业发展兜底。
这种背水一战的决心,让村民看到了干部的担当,当2024年20万元村集体收入分文未动再投入产业时,群众心底的担忧彻底消散,大家纷纷主动流转土地,并入股支持产业发展。
通过“党员联户、干部包片、支部会商”机制,战场坝村引进2名在外人才,培养6名后备力量,36名党员分片包户解决群众实事120件。
过去,战场坝村的村民在发展产业上都是“单打独斗”,种植品种单一,又因缺乏有效的市场对接,常常面临丰产不丰收的尴尬局面。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村集体经营公司在村党支部的指导下,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分析,决定发展油菜、毛豆双季产业,实现产业突围。
在村党支部感召下,海南返乡能人向先可、向宏福投资建成毛豆加工厂,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在该村发展毛豆4000亩。
村民土地租金每亩350元,务工收入日均120元,还可参与订单种植分成。村民彭安松算了一笔账:11亩地年租金3850元,夫妻俩务工收入超2万元,“以前种玉米累死累活,现在坐着收钱!”
村党支部瞄准高山气候优势,创造性推出“油菜+毛豆”两季轮作模式:头年8月至次年5月种植油菜2000亩,发展油菜花观光旅游和菜籽油加工销售;5月至9月流转土地给返乡企业种植毛豆,填补市场空档期,价格比普通毛豆高30%。这种“时间差”策略让土地年产值提升3倍,2024年带动村集体增收20万元。
以往,对于村里的困难群众,主要采取积极争取政策、筹集慰问资金的“输血救济”帮扶手段,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的生活压力,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战场坝村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治理革新,村集体经营公司为困难群众提供就业岗位,让他们通过劳动获得稳定收入。同时,鼓励困难群众种植油菜、毛豆,公司提供种子、技术和销售等方面的支持,帮助他们通过劳动致富。
“现在村里路灯亮了、垃圾少了,连年轻人都愿意回来了!”村“两委”成员刘俊说。
通过“支部+市场主体+农户”模式,2000亩零散土地整合成连片基地,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难题;3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其中60岁以上人群占35%,真正让弱劳力群体共享发展成果。
这种党建聚资源、产业促就业、治理强根基的发展模式,让战场坝村从“后进村”蜕变为“示范村”。
站在新的起点上,战场坝村正谋划从“千亩示范”到“全域振兴”的大布局:油菜、毛豆种植面积将扩至3000亩,引入冷链物流延长产业链;依托“洞八关”等红色资源,打造“油菜花海+红色研学”旅游线万人次。
“我们要让每块土地都生金,每位村民都受益。”村党支部书记向朝轩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