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巷口,张伯接过志愿者递来的热粥,眼角的皱纹里盛着笑意——这是老城区社区食堂改造后的第三个月。街角的议事厅里,街坊们正围着设计师比划,讨论加装电梯的最后细节,阳光透过窗棂,落在“有事好商量”的牌匾上。
这些发生在广州街巷里的故事,藏着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最生动的密码。此刻,信息时报《智理明研》专栏与你见面了。
我们想蹲在乡村振兴服务站,看驻村干部和村民一起规划民宿群;想跟着基层书记走街串巷,听老旧小区蝶变的背后故事;想把“枫桥经验”在岭南的新模样、智慧治理里的民生温度,都酿成带着烟火气的文字。
“智理明研”,旨在以智慧治理洞察规律,以明辨研究推动实践——于城市的细微处发现治理的智慧,在共建共治中聆听时代的回响。我们不仅记录,更期待与您一同走进每一则故事,读懂其中的协同之力、民生之愿。让街坊的期盼、社区的温暖,逐渐生长为广东与广州充满生机的美好风景。
而这趟探寻美好的旅程,即将从鲜活的实践中启程——我们走进广州番禺,特别推出禺“新”系列报道,聚焦该区新兴领域党建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好案例,看党建引领如何为新兴领域的蓬勃发展注入红色动能,让共建共治的合力在新赛道上持续涌动。
在广州番禺的产业园里,科技企业的研发团队正攻克技术难关时,党员先锋岗的旗帜格外醒目;在行业协会会议室里,社工机构从业者探讨服务升级路径,党组织牵头的跨界协作方案正逐步成型……这片以智造创新为基因的土地上,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以下简称“两新组织”)不断集聚,番禺区以创新实践,破解新兴领域党建“散、杂、活”难题,让红色引擎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书写着自己的答案。
目前,番禺区“三有”非公企业5416家,其中既包括66家覆盖多元业务的重点企业,也有2549家在细分领域深耕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新社会组织769家,从行业协会商会到民办学校,织就了一张覆盖教育、公益和产业行业的社会服务网络。
这些两新组织为番禺区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但横跨科技、制造、服务等多领域的企业类型,多元范畴的社会组织,让传统党建模式难以实现精准触达。
“有党员的地方,就要有党组织的声音。”这是番禺区党建工作者一直秉持的共识,要在有党员的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中实现100%组织覆盖。针对“流动党员游离于组织之外”与“两新组织基数大”双重梗阻,番禺区探索出“组织网络优化—治理体系联动—资源效能聚合”的破局路径。
以业缘、地缘为纽带,推动行业主管单位牵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及区域内两新组织党组织,番禺区创新构建区级“9行业+1园区+4产业链”党组织矩阵,形成区镇两级协同推进格局。“七要七不”操作指引与“七个双”措施构成的“党建导航系统”,明确了“按行业特性建组织、以实效为导向抓建设”的思路:不搞“一刀切”设置,根据企业规模、行业属性灵活布局;不拼“数字指标”,将组织活力、作用发挥作为核心标准。
“以前觉得党建学习是‘坐而论道’,现在能在产业园区一线了解政策动态,越学越有劲。”参加过番禺区委两新工委党校培训的企业党员小李的感慨,道出了党员教育的新变化。
为让党员教育转向“精准滴灌”,番禺区打造全市首个区委两新工委党校,构建“一园三区多点”教学矩阵。这里的课堂打破了传统模式,实现集“党性教育+党务提升+人才培养+工匠传承”于一体的体验式、沉浸式、互动式情景课堂培训模式。区里首个两新党校分校区的启用,更让学习阵地延伸至镇街,实现党员“就近学、按需学”。
培训带来的思想转变正在发酵。“现在遇到技术难题,第一反应是‘党员要带头啃硬骨头’。”不少企业党员学员的心声,印证着教育实效正在转化为发展动能。
在番禺南村镇,南村总商会党委的“红链赋能”工程,成为党建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典范。紧扣区域产业特色,商会党委率先成立时尚服装产业链、智能科技产业链、餐饮行业3个党支部,用红色链条将散落的企业资源串联成势。
这绝非简单的“挂牌组合”。商会党委围绕产业链需求,常态化组织行业交流、技术对碰;牵线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共建“劳动教育基地”,推动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共育。如今,三条产业链党组织已集聚90余家企业,年产值突破100亿元,党建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实现“五链融合”。
会员企业广州市珠江灯光科技有限公司的蜕变颇具代表性。企业党支部将党的建设贯穿光、电、机械控制技术研发全流程,党员带头攻坚核心技术,拿下100多项专利,其产品还点亮了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夜空。目前,南村总商会已培育出1家全球独角兽企业、3家全国民营500强企业,6家企业登陆境内外资本市场。
此外,番禺区两新党建亮点纷呈:会工作部专题调研网络直播产业及网络主播党建,肯定津虹公司党委、虎牙公司党委在业务创新、平台治理和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作用;长隆集团党委《创建“4+”党建引领新模式,赋能打造世界级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入选2024年度全国企业党建创新优秀案例;区社会组织联合会连续6年实施党建引领“五社联动”社区治理工作,打造“红联共建五社联动”工作模式,被评为广东社会组织党建优秀案例;海大集团农牧渔业“红链兴农”共同体“一引三联”党建工作模式在全省行业协会商会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活动上作经验介绍。
番禺的两新组织党建破壁实践,从未止步于“破局”,更着眼于“长效”。展望未来,一套系统的深化机制正在加速构建:
持续强化两新工委统筹协调,健全“行业主管部门抓行业党建”责任体系,聚焦重点行业领域,实施组织覆盖提质、作用发挥增效专项行动,推动党的优势深度融入行业治理与产业发展。
紧扣“链长制”“商圈经济”,深化党组织协同联动,创新“链上党建”“圈域党建”模式,搭建政企对接、资源共享、问题共商平台,促进党建与产业升级、企业经营深度融合。
创新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载体,推广“揭榜挂帅”行动,将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技术攻关结合,红色力量成为发展的强劲引擎。
两新组织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基层党建和组织工作新的重要阵地。相对国有企业和党政机关,两新组织呈现“散、杂、活”的特性,党建基础薄弱、难度更大。面对党组织覆盖难、党员教育管理难和发挥作用难、党建业务容易形成“两张皮”等难题,番禺区以灵活布局扩大组织覆盖、以培训创新提升党员能力、以“红链赋能”推进党建业务融合发展,积极探索两新组织党建的新方法新路径,有效激发党组织的创新活力,不断推进了两新组织党建提质增效。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新的经济组织和新的社会组织形式不断涌现,做好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是新时代赋予的重要课题。番禺区通过精准覆盖、深度融合、按需培训、创新机制、示范引领等多维度的探索,破解了两新组织“流动党员”和“组织覆盖”难题,搭建了政企对接、资源共享、问题共商的平台,激发了产业链的创新活力,培育出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番禺区构建了一张覆盖社会服务各领域的党建网络,推动了教育、公益、产业行业等领域的协调发展,既提升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又为两新组织的创新与升级注入了红色动能,为新形势下的党建工作提供了一份可借鉴的“番禺答卷”。
番禺区以系统思维有效破解新兴领域党建“散、杂、活”难题,其创新实践具有三大借鉴价值:一是组织构建科学化。突破单位壁垒,以“行业+园区+产业链”矩阵重塑组织形态,通过“七要七不”操作指引与“七个双”措施指引实现差异化覆盖,避免党建与业务“两张皮”,体现了党建逻辑与市场逻辑的有机统一。二是教育供给精准化。首创两新工委党校,构建“一园三区多点”教学网络,将党性教育融入产业需求、人才培育和工匠传承,实现从“理论灌输”到“价值创造”的转化,激活党员主体性。三是链式融合实效化。“红链赋能”工程以党组织为纽带,推动产业链资源整合与创新协同,通过产学研共建、党员攻坚等机制,实现党建链与业务链“五链融合”,形成“党建强、发展强”的良性循环。
联合出品/信息时报党建和基层治理研究院、广州市委党校番禺分校、广州市番禺区委社会工作部